體育為橋 領殘疾人士融入社群 刻苦經營 運動員可遇並不可求

要瞭解澳門傷殘人士體育會的發展,就不得不提菲能地(標叔),亦不能不講澳門的醫療歷史。傷殘的形成,有先天和後天兩種,澳門人其實算是比較幸運,由於西方醫療技術很早已經從澳門傳入,基本上從先天的預防,到後天意外中的康復、治療等方面均有相當水平,那怕是在上個世紀初,澳門市民大致上亦不再受到小兒麻痺症等傳染病所害,那麼澳門的殘疾人士主要又因何而殘障?

標叔表示除了視障、聽障等,肢體上的殘缺被稱為體障,當時主要因為不同的傷患後遺而形成,例如一些骨折的外傷、癌症的後遺症等,亦有可能影響而成為體障。

「標叔」菲能地望殘疾人士能投入體育運動,多加鍛鍊。

標叔年青時在朋友間相當活躍 (猜猜誰是他)

標叔(右) 參與北京奧運火炬傳遞

引入康復治療

標叔曾經在山頂醫院多個不同部門服務,機緣巧合下,他有機會到香港學習物理治療,期間得到當時國際復康會副主席方心讓教授解蒙,注定要為澳門殘疾人復康和體育工作發展並推廣。透過獅子會和母親會去香港學,1974年回來做澳門第一個開始做物理治療和康復工作。當時開始較多接觸傷殘人士,亦令他領會到體育是其中一個最佳的康復方法,不光是傷殘,基本上所有病人都可以透過體育來協助大家康復。

當年初組協會,一呼百應,各人熱心參加。

昔日澳門選手,標槍表現出眾。

成立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1977年菲能地與當年的「澳門人週報」葡文社長李安奴商討有關創辦「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會」事宜,二人合力展開籌備工作,在1979年6月30日刊出於前澳葡政府憲報第廿六期,確認「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為一個不牟利合法團體,為的是讓殘疾人可以從診斷開始重返社會。早在1979年1月21日,他們舉行一個名為傷殘體能之夜,並吸引了不少本澳居民關注。同年,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會被邀請參加由香港舉辦的國際傷殘運動大會,除了澳門,還有日本,新加坡和印尼等地派隊參加。澳門首次派出十多名選手參賽,贏得了十面金牌、四面銀牌以及四面銅牌,成績不俗,翌年5月31日更獲得時任澳門總督的伊芝迪將軍頒授協會體育勳章榮譽,展開澳門傷殘運動員發展之路。




歷年以來,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會不光為培訓澳門運動員參賽,更帶領他們進出國內國外,參與不同的活動、會議及賽事,讓傷殘人士可以完全以及平等地融入社會。標叔表示:「體育是殘障人士康復及融入社會的中介方法。」他們的體育協會最初主力參加田徑,標槍表現很優秀。

組織隊伍到處參賽

聯繫兩岸四地殘疾人活動

運動員要有堅毅意志

時至今日,體障多數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年青人屬於少數,但若要他們參加體育運動,亦多有難度。「首先家人有多借口不會讓他們出來做運動,以前我帶傷殘人士去做完運動有早餐食,晚上練習完又會去食晚飯,但現在政府對傷殘人士照顧有加,平日就算不用工作亦不愁三餐一宿,也間接令到他們欠缺做運動的決心和鬥志。

「叫他們練習又話疲倦呀!」做專業運動員的確辛苦,那怕外國很多弱勢社群都需要自食其力,不可以像澳門大部份的殘疾人士不需要工作,也不願做運動從而融入社會中。

拜會前澳督韋奇立

以前在澳門的殘疾人運動多樣化

項目不多有心則成

現在幸好有人對乒乓球有興趣,培訓之下他們甚至可以得獎,亦有機會在殘奧及殘亞比賽中亮相,甚至得獎。現在的澳門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大約有二、三十名運動員,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劍擊和硬地滾球四個項目「我們有向各個學校和機構去信,表示可以安排給有興趣的傷殘學生參與運動,並表明可以讓他們選擇項目,可惜一個回覆都沒有。」

乒乓球項目現時表現出眾

現在最好成績,可算是乒乓球,林愛敏和余彩紅均為專業精英運動員,與教練同樣有津貼。「四個項目教練都有津貼,他們有受過特別訓練,知道要如何教傷殘人士,要在有可能之中糾正他們,場地亦靠我安排好。會的工作人員或多或少有學過,也有跟了我很久,學懂如何去幫傷殘人士,例如推輪椅、過床等都要學過的。」

本來乒乓球和劍擊都有在內地集訓,但後來劍擊運動員不是專項選手,本身有工作,所以未有再回去。

在標叔的眼中,體障運動員也不會有特別倦的,體能可以練返來的,練習下可以同一般人。「外人覺得他們辛苦,但他們本身習慣了身體。」可惜現在真願意排除萬難在體育中下苦功的不多,多年來他們甚至連青少年項目亦因為沒有運動員而告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