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中心環環緊扣 預防 康復 提升 不可或缺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運動員要有好成績,除了積極訓練外,澳門體育局運動醫學中心一系列輔助服務,從預防、治療、復健以及提升,以科學團隊、專業手法,默默為澳門體育界,以及熱愛體育運動的市民服務。澳門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江世恩介紹他們的工作,主要服務對象為精英選手、集訓隊梯隊成員、體育總會註冊運動員、大眾體育運動員、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員、學校體育運動員及大學體育運動員,還有衛生局轉介人士。

澳門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江世恩(左)及物理治療師陳暢堅

團隊主要服務運動員

「運動員來到中心求診,總是帶著不同類型的傷病,除了接受診治,還要恢復運動狀態、經過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體能訓練的協助,有助運動員一步重投競技水平。」江世恩介紹他們的團隊,表示工作不獨需要按部就班,還要循序漸進。現在運動醫學中心的團隊比過去增加不少醫療輔助人員,亦添置了不少醫療儀器及運動器械,預約時間更便利,服務人數都比過去多。

「我們主要為運動員服務,佔三份之二以上的預約為精英、代表隊成員及其他體育總會運動員等。正職物理治療師有四人,加上實習六人,都是以西方醫學背景之物理治療專業學位培養出來的。」

運動醫學中心的團隊愈來愈壯大

中心地方增大,可以診治更多患者。

治療師手法層出不窮

以負責物理治療方面的高級衛生技術員陳暢堅所提到,物理治療服務對象涵概運動醫學中心所有服務人士。「待醫生診治後,轉到我們物理治療這裡,物理治療師通過以儀器治療、手法治療及以及各式各樣的運動治療介入,是專門針對身體受傷後介入的特定及具治療性的復健運動。」

物理治療師細心問診、治療。

陳暢堅表示中心的配置,除了硬件儀器及各式康復器材外,物理治療師亦會與時並進,透過使用各樣嶄新及具實證醫學的技術,再針對運動員專項的特性來配合復健計劃。「例如是以手部動作為主的專項運動項目,我們便加強手部的康復動作來配合該專項運動的技巧;若該專項運動要具有更多協調性,我們便會在治療計劃上強化更多,不光讓患者回復一般日常功能,更要按運動員不同專項有針對性的康復模式來進行。」


治療師跟貼的治理,適切地調整患者的不同需要。

愛運動添同理心

他更提及,不少在這裡工作的物理治療師對運動都抱有興趣,「本身都喜愛運動這個元素頗重要,他們本身不一定是運動員,但至少會熱愛運動,因為我們在與運動員做復健過程,我們對他們運動專項之運動模式要有概念,讓物理治療師有更佳的觸覺去治療好各受傷運動員。又或者我們跟隨隊去到比賽現場,場邊急救時對運動的觸覺更強,有助我們當刻理解到受傷的機制以及思考整個即時處理方式及日後康復計劃。」

儀器是物理治療師的好拍檔

治療之外 亦做運動傷害預防

除了治療之外,他們亦有做運動傷害預防工作。結合治療、預防以及提升運動表現三個層面,與其他醫療場所做的物理治療略有不同,「我們在做物理治療及康復之餘,又會教指導預防傷害動作,有時處理完運動員受傷情況後,我們會因應不同運動專項項目,協助運動員提升協調能力、平衡能力或肌肉力量等各種運動表現需要的元素。」

器械亦是物理治療的一部份

營養介入內外夾攻

另外,運動醫學中心亦設立運動營養門診,以評估運動員的營養狀況、提供運動飲食指導及營養諮詢。高級衛生技術員 - 營養師黃麗欣簡介營養門診的流程:「首先會做營養評估,例如量度身高體重,以及體成份分析,以評估運動員的營養需要及跟進介入後的成效,再作適當的飲食調整。」

營養師黃麗欣介紹她的工作範圍

配合運動目標作飲食建議

她續指出:「飲食建議主要根據運動員本身的目標,例如不同訓練階段包括增肌期、準備比賽、調整期或受傷的時期,都需調整要個人化的飲食計劃。」營養師亦會在評估後,根據不同運動員的狀況提供所需的運動營養補充品,而所採購的產品昰經過第三方的認可實驗室認證,以減少運動員誤食禁藥的風險。

個別諮詢外 舉辦講座工作坊

除了個別諮詢,營養師亦會應不同總會邀請協助舉辦運動營養講座或工作坊。「我們除了關注在運動員的長遠整體健康,同時會根據運動員的運動習慣,包括運動種類、時間和強度,而給予不同的營養或飲食建議。飲食計劃要考慮到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和比賽時前中後的狀況,再參考運動員的休息時間和比賽的間隔,以支持他們在比賽時達到自己的最佳表現。」

劉富賢(右)和彭逸龍會因應不同項目和需要,設計不同的體能訓練內容。

 體能訓練強化肌肉 保護關節

   體能訓練員這部份,由兩名前澳門運動員 - 劉富賢和彭逸龍主理,主要是由醫生轉介及完成物理治療後,協助運動員提升狀態。劉富賢表示:「不少運動員來到,主觀印象怕變大隻,但我們的訓練主要為提升運動表現,利用中心的器械及適合運動處方其實可以提升到爆發力、以及專項的運動能力。」基本上的訓練都要有敏捷和爆發力,很多人最初來到時都沒有力量基礎,那首先會做的是提升肌肉量,強化結締組織,來保護關節。

體能訓練不光「練大隻」,其實可以很全面。

使運動員跳得高 跑得快

  初期會做基礎的力量訓練,會讓人疲倦,很多人甚至會放棄。劉富賢解釋:「初期會很沉悶,每周練兩、三次練,持續兩三個月後,開始加入變化,例如做爆發力的動作,令訓練會有更多挑戰性。」普通人會由自身重量開始,運動員會使用更多器械作訓練。體能上的數據提升後,就要靠專項教練或運動員轉換為專項能力,但劉富賢提及曾經有女足選手,在傷癒後被教練指出較傷前有更好的運動表現;亦有籃球的選手從入不到樽到能入到樽的。「我們同健身教練不同的,他們主要專注在肌肉肥大或消脂,但我們更會修正運動員的發力模式等,使運動員跳得高,跑得快。」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