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那些年』可孕育優秀人材 ?

近期在『公仔箱』看回舊日澳門體育片段,令人懷念和嚮往之外,也值得我們反思,為何感覺『那些年』,本澳體壇能孕育出不同項目優秀人材,甚至在過往那年代,不太突出運動員,若放到今時今日,相信都有能力站到一線位置,是時代在變、社會環境不斷發展,為體育帶來衝擊?還是現今一代運動員,專注、投入和付出的努力不及前輩?甚至是整個體制存在極大反思空間?不敢隨意妄下定論,因為相信體育發展,與上述提及原因,是有著相當大關係,也一環扣一環,還有體育氛圍、體育產業等關鍵鏈,所以並不是單一原因,影響著一個地區體育持續發展,甚至是走出樽頸突破口!

本澳體壇的一段輝煌時期

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本澳體壇,其中走過一段較輝煌時期,不少項目都培養出被喻為『黃金一代』,當然在更早以往年代,亦有不少優秀運動員湧現,只不過從影片中,除了找回那些集體回憶,也看到舊日比賽氛圍,對比現在是何等熱鬧,而不少讓人津津樂道的場地,隨著年日而慢慢消失,或會讓人也感到可惜;上期提及梁榮昌保持的全澳男子一百米紀錄,足足等了三十年才被打破,多年來有不少聲音,質疑現今運動員和訓練方法,究竟出現了甚麼問題?其實熟識或本澳體育圈長大朋友,以八、九十年代為例,那時的社會環境,大家沒有甚麼娛樂,如果喜歡體育的,可全程投放更多時間在專項上,自不然在訓練和恢復方面,是比較理想,個人『基本功』也相對扎實;很多研究都指出,專項的技能和投放訓練的時數,是有相對的關係。

場地不多 勝在方便

另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澳體育項目沒有現時相對那麼多,各項目『爭人』情況沒那麼嚴重,相對各單項運動員人數,是比較充裕,而且除了總會和屬會安排的訓練時間外,運動員都較自主性,相約隊友或好友自行練習;雖然過往澳門體育場地,沒有現時那麼多,但勝在場地比較方便,以及有些時段都不需租用和預約,基本隨時可走進場地,即使沒有約埋三、五好友,也可跟場地其他人士一齊『開場』,所以那年代運動員,除了工作、家庭或讀書外,很大部份時間都『流連』在體育場地,所以專項的能力,差極都有個『譜』;再者,過往年代,不論本地賽或鄰近埠際賽,都比現時為多,或這都是營造體育氛圍,其中一個重要主因,有比賽可推動運動員積極上進外,也會引起公眾關注和話題,相對媒體曝光機會也增多。

錢越多 是否體育水平就越高

至於體制這方面,每次不論與本地或外地朋友,講起澳門體育發展,或會大家都會有個錯覺,為何澳門咁有錢,體育感覺好難突破,又沒有職業?金錢是否與體育發展有極大關係?相信是一定有,但錢越多,是否體育發展就越高水平?這又不是劃成等號;資源能否使得其所,與良好制度和長遠發展計劃,有著非常重要關係,而且無可能所有項目一下子『百花齊放』,而是要先找個別有潛力項目著力投放,特別是有群眾基礎雄厚運動,從中可產生出一些『體育明星』,這時或會為現今體壇帶來一些改變和突破!

--- 頂爺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