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成績 要鬥早 圍棋新秀從少幼兒培養

日前澳門舉行全澳圍棋新秀賽,吸引近六十名學習圍棋大約一年光景的新秀參加,為了更體現公平起見,賽事從過去分為兩個組別,到現今設有幼兒、少年及青年三個組別,負責人之一的馮淑玲老師,介紹賽事前身為青少年賽,早已為澳門圍棋界培訓不少尖子。

少年組三甲徐源澤、梁嘉言及潘振熙

十歲前已可成澳尖子

馮淑玲指出,這新秀賽之前稱「全澳青少年賽」,94年開始直到16年正式將老手和新秀分開到不同賽事。「過去青少年賽按年齡分而不按棋力,新秀賽則只接受在最近一年學棋的棋手參加。」參加這項賽事的選手,多年來當然會有流失,但亦有繼續留在圍棋界,像中學生李穎欣,16年她在新秀賽得第三名,到17年便成為全澳女子賽亞軍;現在九歲的李伊涵,近年進展突飛猛進。馮淑玲介紹:「她在17年得五、六歲組亞軍,18年已是全澳女子第十名,19年更成為全澳女子第二名,及青少年8-9歲組第一名,要記住她還未到十歲,但她差不多有一段棋手的水平。」

99年青少年賽冠軍姚振福現成為圍棋總會理事長,2001年少年組冠軍林顯振老師現在是集訓隊教練,12年少年組第一陳偉聰現在也是集訓隊的新力軍。各人同樣是總會的中流砥柱。

青年組得獎者郭明臻、舒成鵬及朱瑋韜

暑期後留下不到一成

在澳門正規學圍棋,通常循暑期活動或找老師教後,自然會經歷新秀賽及青少年賽。不過馮淑玲說:「暑期活動雖然然年有四、五百人參加,但平均有二十人留下,她坦言一來澳門多活動,時間上大家爭奪周末的日子,活動選擇多;二來小朋友對輸贏不會表達,很多時會向家長表達不喜歡這項目,亦只是對勝負的一種直觀而已。但留下來肯學的,家長亦會重視,一般可以堅持好幾年。

在澳門暑期活動中的圍棋雖然很多人學,但很多家長反映是小朋友「只是玩玩下」,並不打算讓他們參加比賽。不過馮淑玲有不同意見:「實在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比賽氣氛。要學、要練習、要參加比賽讓他們有信心,澳門一年有十多個賽事,主打青少年約有四個賽事左右。青少年我們從94年開始有培訓,但以前未有如此多升級升段賽,也是近年開始多。」

 幼兒組得獎者馮天慧(中)、阮子桓(左)及鄭梓昊

馮淑玲努力從幼稚園學生入手

馮天慧(右)與鄭梓昊下棋有紋有路

能夠坐定下棋也算一種鍛練

本地內地風氣各不同

馮淑玲指出,圍棋項目到廿二歲後已可以算是老手,以內地為例,由四歲開始學,那怕成績平平無奇,但如能堅持去學,到小學六年級已可以去到五段。「但澳門很難做到,我們圍棋風氣不同,內地的家長和機構會催谷他們,澳門則主要看他們自身有興趣,還要平日下棋,每周安排學棋和與其他人下棋,反覆融合和練習。棋手有業餘和職業之分,「職業按內地標準,如你要向這方向發展,小學階段便開始要向這方向走,小一、二便要開始鋪路,到小三有五段或可以支持到向專業發展。近年對專業考級的年齡放寬了。」在中國專業九段有曾與電腦AlphaGo比賽的柯潔,他從六歲開始學棋,八歲已立定志向循職業棋手方向發展,並在十一歲取得專業定段名額,正式成為職業棋手,不過到現時為止,澳門仍未有專業段數的棋手。


思路清晰  學習能力強

渴望勝利  成敗亦接受

  在新秀賽中最年青的組別 - 幼兒組,不過是五至六歲的幼童,他們口齒未必伶俐,但思維敏捷,據知學習圍棋長遠下來對他們邏輯思維記憶力均有相當的益處。

幼兒體能可應付

    鄭梓昊第一次參加比賽,就得季軍。他從五歲左右開始學圍棋,最喜「霸地方」。父親鄭生表示之前瞭解到圍棋可以訓練腦筋,剛好幼稚園亦有這個項目,於是也讓他學習。「暫時未看出對其他學習有何特別幫助,但感覺上都覺得他不錯,鄭梓昊現已升上小學, 除了圍棋,鄭生平日自己打籃球都有帶他去的。「或者體力上未可以投籃,反而圍棋他可以應付到。」

有興趣左右對奕

幼兒組冠軍馮天慧,也不過五歲多,將升小學一年級。她解釋這天贏了四位對手,坦言下圍棋很難,贏得也不容易。母親馮太讓她從暑期活動接觸到圍棋「她四歲多接觸到,當時老師有送一套棋給她延續,之後亦有讓她繼續參加課程。學習之後她的心態會有所不同,會有想贏的心理,但面對輸亦可以接受得到。」除了圍棋,馮天慧也學彈鋼琴、畫畫、游泳和跑步賽。母親笑說:「她雖然比較細粒但很好精力,有時讓她到運動場跑步發下洩下精力,下棋的話,她很多時在家會左右手互奕。」

助數學邏輯思維

    18及19年贏得青少年賽第三名的林鉑洪,雖然早在五歲開始接觸圍棋,但三番四次學了,又停了。但林鉑洪始終不忘這項讓他可以多作思考的活動,去年他正式學藝,連續兩屆都敗在已入段的對手之後,成績已經相當不俗。在培正中學就讀五年級的他,表示在校數學類別的科目都能獨佔鰲頭,反而中英文和畫畫較差一些。目前他已在六級,正想參加衝段組別,為打入段數做好準備。


馮天慧(左)與鄭梓昊可能是澳門圍棋接班人

林鉑洪念念不忘學圍棋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