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課室 中文課結合體育+拍片

少林功夫可以加唱歌、跳舞,中文科又可以配合甚麼項目去拓展呢?培正中學的初中一年級課程告訴大家,中文其實可以結合攀石和攝影,到底如何執行?不如跟著老師和學生們離開課室,讓一班參與其中的培正師生,親自娓娓道來。


培正中學部份初一的中文課,轉移到攀岩場上堂。

為鼓勵學校推動健康教育,善用“澳門中小學生健康教育指導平台”的功能和資源,推動多元的健康教育,建立校本運動文化,提升學生的健康素質。教青局推出“活力校園”嘉許計劃,2017/2018學年有30個校部獲得嘉許,獲嘉許的學校可派代表參與2018年12月的新加坡交流活動,了解更多不同的學生健康促進工作的成功例子。

中文科結合攀石和拍攝,新奇、刺激又好玩。

鼓勵生活中學中文

今年教青局繼續推廣“活力校園”嘉許計劃,其中培正中學就是其中一個單位。特別在初一的課程中,開展結合中文科和體育的結合,並且以“攀石和攝影”為主題。負責的老師伍家明介紹,學校近年提倡課程改革,目的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學中文、運用中文。

 老師伍家明將結合中文、攀石和拍攝,為學生帶來新體驗。

「初一原本每星期有七堂中文,我們抽取其中兩堂。讓學生來到黑沙環駿菁活動中心,學習攀石和媒體教學,當中包括拍攝技巧和短片剪接等。」伍家明指,兩年前開辦拓展課程時,其實是以媒體教學為核心。當中教授的製作方法是包裝,更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們要在過程中發揮創意,自己寫劇本。

 同學們上課時要排戲,加強小組溝通和合作能力。

年青人愛拍短片

「我的印象很深刻,平日叫學生作文,因為他們沒有心機,所以寫的字數都很少。但如果要求他們寫劇本、拍片,他們可以寫到兩千字。這個分別就很明顯。」新一代的年青人喜愛短片,很多時都從影像出發,伍家明指課程正好切中要害。

「而在排戲的過程當中,他們各人要互相溝通、小組合作。某程度結合中文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所以整個初一學年,我們都安排這種上課模式,好讓學生慢慢掌握。」

至於為何會再在媒體製作上加入攀石,原來與伍家明的出身有關。事關伍家明從大學時期開始,就投身攀石運動。加上這個項目較少在澳門校園推廣,於是他便將教學與自己的興趣融合,得出這個有趣的課餘活動組合。

每個「Action!」的背後。

題材更有靈魂

「學生們拍片和寫作一樣,都需要一個主題。於是我們選擇跳出課堂,到戶外攀石。他們學習攀石後,各有自己的感受,這樣都是有靈魂的題材,幫助學生去做他們的創作。加上攀石本身是個有趣的項目,也讓同學在過程中挑戰自己,學習堅毅的精神。」

這個跨科合作的試驗,目前仍然在進行中。「很多同學初時上攀岩牆都很砉怕,又畏高、腳震,但大家慢慢都能克服恐懼。不少學生事後更指,比一般傳統的體育課有趣。這個做法亦有助他們,更願意投入學習環境。」

運動前,同學們當然不忘先熱身。

邊學邊做師生也得益

伍家明也指出,隨住網絡資訊越來越發達,新一代年青人很容易就能從網絡學到新知識。「因此,我們要的不是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係推動他們主動去學習。」他笑言,自己亦做一個榜樣,讓學生跟隨。事關伍家明最初也不懂拍攝、剪片,他也是由新手入門,從零開始,慢慢累積經驗。老師與學生也在同時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課程現時設計對像為初中一年級,以啟發同學的學習動力為主軸。不過為應付日後的考試需求,伍家明坦言背誦等的學習模式,仍然不能刪減。但最少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不同的變化和玩法。

袁倩瑤(左)和黃馨倩在中文課中,找到自己的另一興趣。

培正新教學模式  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

中文、攀石、拍攝,難以想像三個項目放在一起,但偏偏培正中學的課程,就成功滿足學生三個願望。到底身處課堂中的學生,她們對教學內容有甚麼感覺。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又是否喜歡?

「我們很喜歡這堂課。」培正初一的袁倩瑤與黃馨倩,答得如此斬釘截鐵。過往沒有這堂跨科合作的中文課時,熱愛運動的袁倩瑤直言最愛體育堂,但現時體育堂只能排在最愛的第二位。

 同學們都指喜歡到戶外上課。

原來中文課可這樣上

「上這堂課真的很開心,能夠在學校和課室外活動。自己過往未曾接觸過攀石項目,但在這裡嘗試過後,一試愛上。很高興能在中文課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袁倩瑤表示。兩人更直言,從沒有想到中文堂原來可以這樣上,當初得悉後亦感覺驚奇和興奮。

以前上中文堂,學生們背古詩、讀古文,目的是應付測驗和考試。但現今有了新的轉變。黃馨倩謂:「現時的古詩、古文,我們是當對白去背,雖然目的不同,但總算是記著了。」主力構思劇本創作她指,這堂課能讓她的想法化為影像,拍出來和大眾分享。

兩人都期望,日後這種活動的教學模式,可以延展到其它課堂。這樣便能在課堂上,接觸更多感興趣的知識和事物。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