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女排聯賽的賽程表公佈時,澳門排球迷的目光再次掠過熟悉的城市名單——繼去年在銀河綜藝館重啟賽事後,今年澳門遺憾失去主辦資格,取而代之的是首次加入的北京站。在微微的失落之後,身為小市民也許並不理解決策官員會不會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女排主辦權旁落讓人開始反思
追溯女排賽事與澳門的淵源,可從世界女排大獎賽時期說起。雖然女排賽的主要場館綜藝館不過三千至四千座位,但亦曾憑藉熱烈的觀賽氛圍,成為亞洲排球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站。受疫情影響,2024年賽事崔護重來,尤其具有象徵意義:新落成的大型場館不僅擴容了觀賽容量,更被視為澳門體育硬體升級的標誌。然而短短一年後,主辦權的旁落讓人開始反思:在疫情後體育賽事復蘇的浪潮中,澳門如何鞏固既有優勢?
賽事主辦權的競爭比拼
事實上,賽事主辦權的競爭早已超越場館硬體的比拼。北京此次以"新網站"身份加入,既得益於其成熟的國際賽事運營經驗,也凸顯了賽事主辦方對市場輻射力的考量。有業內人士分析,澳門失去主辦權或與賽事商業開發模式相關——相比北京輻射華北的龐大市場,澳門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但在賽事贊助商招募、跨區域觀眾引流等方面仍存在局限。
體育IP加插旅遊體驗當中
澳門舉辦女排賽事的歷史,本質上是體育產業賦能城市發展的範本。早期綜藝館的賽事,曾成功打破本地「派票文化」,培育出付費觀賽的消費習慣;而賽事期間酒店、餐飲的客流激增,更讓各界直觀感受到"體育+旅遊"的經濟乘數效應,未來更需要考量如何將更多體育IP加插到旅遊體驗當中,除了滿足本地人的觀賽需求,遊客也許是將收益推上高峰的幕後大老闆。
如何選擇IP賽事
客觀來看,澳門的體育硬體已具備承辦頂級賽事的能力。除了專業場館外,路氹體育城等綜合設施更可滿足籃球、網球等多項目需求。但現實是,選擇賽事或者成為另一硬傷,早前甚至有官員指C朗拿度亦未算是頂級的引流體育明星,也許在他們心目中另有打算。對比WTT乒乓球賽在澳門的成功——通過聚焦內地市場實現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然而個人認為單純與國內接軌,不如多找更多IP,發揚光大。
暫別女排或許是新的起點
更進一步,在引入國際級賽事之時,帶動本地體育發展亦不能錯過。例如在女排賽事期間,可同步舉辦青少年排球訓練營,讓本地運動員近距離學習國際選手的技術理念。這種"以賽育人"的模式,既能提升澳門體育的專業厚度,也為賽事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當澳門站暫別世界女排聯賽的範圍,這或許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只要不是原地踏步,也許仍可以對未來投下信心一票的。
--- 雲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