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包袱 交友交流 澳門青少年保齡球員贏在心態

自從去年亞運開始,澳門保齡球隊屢次傳來佳音,當中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還夾雜了好些新人。像在亞運冒起的黃淳欣、國際十瓶保齡球公開賽的亞軍陳浠瑤、第二十屆亞洲青少年保齡球錦標賽女子個人冠軍鄭樂妍及第45 屆香港國際保齡球公開賽及巡迴賽,15 歲以下青少年組個人優秀賽冠軍方鴻諭。這批青少年的選手,在教練姚文友眼中,個個潛力非凡。

方鴻諭和陳浠瑤大有前途

    「我最初帶澳門隊時,沒有外隊會理會澳門隊,沒有人知道這是澳門隊,直到有一次李得文贏了才有人問起,你們是澳門的?澳門在哪裡?其實保齡球世界就是這樣,可以說有點勢利,我帶大代表隊外出比賽,如他們練得不好,就不敢去比賽,尤其有心理負擔,很怕包尾。」回顧當日,姚教練有這樣的想法。

有了專屬場地對青訓發展有利

       青少年沒有包袱

2019年保齡球總會派青少年去香港比賽,今年成年人參賽機會不比青少年多,在不少大型比賽他們的成績更好,讓人猜不到。姚教練笑說:「有小小撞手神,沒有想過他們會贏。」錦標賽打六盤波實在事前預計不到,可能是狀態問題影響。

      姚教練指出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沒有太多包袱,「我們青訓學生從七、八歲培養,到十三歲左右可以出外比賽,慢慢去打可以吸收經驗,這些球員勝在不怕輸,閉上眼可以打的。鄭樂妍、陳浠瑤和方鴻諭等大約十五、六歲,他們從十三、四歲開始外出比賽,大多從保齡學校一直上來。」


    保齡球員很多時要面對心理關口,不少人比賽會驚,但青少年少了這樣擔心,經驗就因應每人都有不同。姚教練笑說:「運動員在比賽時,處理手法會不同,需要我們不斷提醒的。澳門的主要為勤力型,天才型的我暫時未遇到。」天才是教練說一個動作,他自己可以做到;勤力是提示了讓他們不斷去做。


姚文友教練(中)大讚青少年天不怕地不怕


       友輩觀摩激勵改進

總會不斷鼓勵學生外出比賽,讓他們認識其他地方選手,讓他們有興趣留下。「我們從保齡學校開始揀有興趣的留下,他們最初出去只為識朋友而不為成績,但後來與朋友有比較後便會自覺地改變。例如球員打法很普通,叫他改,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我們告訴他們這樣打出去沒有機會贏,但他們會說不贏便算,到出外看到其他人便會有個比較後,想自己打得好些,像朋友一樣便主動會找教練。」


       計劃明年外出集訓

       眼看到澳門目前年青球手的改變,教練說:「我們以前很少和其他選手溝通,現在他們會跟不同國家選手交誼。」男女子發展平均,但論成績女子會追得快些。目前澳門在亞洲區的水平在中間,已很不錯了。馬來西亞等地發展很早,參與人數很多,可以用人數去揀。」

以前未有青訓,沒有推廣,明年更有計劃在暑期安排青少年到馬來西亞集訓。「其實場地不重要,主要與有能力的人一同練便會有進步。我觀察到每次他們外出比賽後會學到很多,反而請人回來教的作用相對不太大。」

方鴻諭 : 集中比賽 不論得分


青少年保齡球代表方鴻諭,今年十五歲,八歲開始跟家人接觸保齡球,參加親子班再入保齡球學校,跟家人來玩再看我有興趣。「小時候很喜歡我拿婆婆的藥樽排好來丟,父親覺我應該對保齡球有興趣。」日常很多時想著保齡球,現在在培正升中四,校內參加保齡球運動的都有十幾人,間中會約他們去打波。「我都希望培正有校隊。」

外出比賽讓方鴻諭認識更多不同朋友,他們的動作讓他可以交流及模仿。「他們樂於交流,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多數講英語的,韓國的訓練量好厲害,亦可以參考一下的。」回想那次在香比賽,他笑說:「我集中比賽沒有想到分數,之前好幾次在比賽一想到分數便會分心,所以一直沒有理會個分數。」


方鴻諭在香港的比賽奪個人優秀賽冠軍

方鴻諭比賽時不想讓分數影響成績


陳浠瑤 : 兄長指導事半功倍

  在聖保祿升高二,16歲的陳浠瑤,完全受到曾是代表隊的哥哥影響而開始保齡球生涯。「九歲時跟我哥打著參加,慢慢我便喜歡。」

  陳浠瑤謙稱:「與哥哥的成績仍有差距」之前她打過網球但又放棄了,始終學校少人參與,家人又希望她繼續打保齡球。現在專注保齡球,她說:「很多機會出去的,選拔的話有能力便可以參加,一年之中都有不少機會去,但遇到測驗考試,學校要八折分便有壓力,幸好哥哥會理解我。當然都有家人勸她要以學業為重。」


陳浠瑤在青少年公開賽大豐收


陳浠瑤是近年冒起新秀之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