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 傳承後繼 培正環保團隊獲功績獎狀

        一個團隊的成功,來自各人的合作和努力付出。培正中學的“海洋環境保育探究小組”,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個團隊在去年的國際科學與大獎賽,成功憑作品奪得三等獎和專項獎,其後更獲特區政府頒授功績奬狀。團隊的成功,除了獎項以外,更重要的是小組成員的成長,以及薪火相傳的精神。

培正小組指每論獲獎或授勳,都是社會同他們的認同和鼓勵。

        就讀培正中學,高二的何旻駿、劉尚學和梁文禧,是2018年“海洋環境保育探究小組”的骨幹成員。小組的前身,其實是培正過去數年間,一直持續研究的無人船計劃。小組過去一直期望,作品能夠真正在生活中應用,回饋社會,因而逐步加入水質監測的功能。

培正科普小組一直致力開發無人船,並用作水質監測。


        回望過去一年,三人坦言如釋重負。作為小組中的大師兄何旻駿表示:「這一年付出很多,最多的是時間,也學到很多。新的軟件程式,如何有效安排小組的工作日程、測試計劃等等。感覺自己在領導方面的才能變得更成熟。」



三位學生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憑作品獲三等獎和專項獎。

各有犧牲  換來成果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一直也不讓我搭巴士。但去年,我就搭了很多次夜間巴士N2回家,因為我們在學校做到凌晨,沒有車回家。」梁文禧如是說。另一位組員劉尚學也指,付出了很多。「在學校做到凌晨三時,然後第二天繼續上課。」儘管如此,三人都笑言,有得必有失,並相信付出是值得的。

        「過去一年錯過了很多和同學、家人的相處時間,投放在這個計劃中,獲獎對我們而言是個很重要的認可。」三人指,很高興在小組學習到新的科普和機械知識,亦享受在過程中的挑戰。他們都認為,每個人在當中各自成長,日後能夠以更獨立和認真的態度,面對不同的困難。


2018年的小組骨幹成員分別是高二的劉尚學(左起)、何旻駿和梁文禧。

培正團隊一直以老帶新,參與“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

        培正中學過去數年,一直有參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今年小組繼續沿用過往開發的作品,但大大加強和改進軟硬體各個方面。「當時的機體只能在水面收集數據,於是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改進和完善機體,用新的編程方式,以及加設水底機械人的方法,讓作品可以潛入水體3米左右,深入抽樣。」

今年在無人船基礎上再增加機械人,方便深入水體取樣。

        何旻駿指,過去只能在水面抽樣,得出的結果不夠全面,不能代表整個水體的水質,因此在去年的基礎上,完善裝置令機體能夠更全面地收集數據。負責編程的他稱,今年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去準備,因為機械人的結構和編程都要大改,經過多次實驗和調整才能完成。

培正的科普小組,對外展示一個團隊成功的要素。

        而負責硬件部分的劉尚學與梁文禧指,今次機體經歷多次演變和改動,為了保持機械人的高機動性和易操作性,並加入監測的傳感器,過程中多次試驗,尤其是水下部分的調整,花了不少時間和心血。除調整機體,為增加對水的認知,團隊參觀了多個與水和生物有關的機構,確保機體能夠切合實際需求。


培正科普小組一直致力開發無人船,並用作水質監測。

功成暫身退  專攻考大學

        他們分享,從設計草圖、製作成品、進行測試、遇到瓶頸並加以改善,都是這一年難忘的回憶。加上過去是在師兄們帶領下參賽,今次“擔大旗”做出好成績,認為獲獎是意義重大,亦是對小組努力的認同和肯定。接下來的時間,三人都期望投放在學業上,考取目標的心儀大學。

指導老師林建源認為,小組三人透過國際賽事吸收經驗,獲益良多。

有份指導小組的老師林建源認為,團體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並指三人在國際大型賽事中開闊眼界,與各地的科普學生交流心得,獲益良多,有助他們未來在科普、機械領域的發展。林建源又表示,“海洋環境保育探究小組”日後會交由三人的師弟接手,繼續完善和開發水質監測計劃。


標籤: